家乡情怀.再回家乡
4567
2017年清明,是我陪同母亲再一次回到土城。
这一次回土城,与前些年回土城内容与意义大不相同,这就是,这次回土城是应母亲教过的学生聚会应邀前往的。
这一年(1964年),母亲又接新班,这个班的学生里边还有一个学生,就是我的三妹。细算下来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,这些学生都已经是60开外的准老人。这些同学几十年后能相聚在一起,实属不易,当然更不易的还是88岁高龄的税老师。
聚会地点在“蔡家院子”,税老师一个学生(董五)的老宅,这老宅也正好在税老师“皮匠湾”老宅的后边,可谓故地重游。一个班学生几十人,这次去了二十多个,这也的确不易,不易的还有在外地工作、居住多年的学生,不远千里参加聚会。
由于路途遥远且交通不畅,中餐一点过税老师才赶到,等候与盼望多时的学生们前呼后拥,激动热情地迎接几十年前的老师,欢迎场面感人至深。为等税老师的到来,午餐也因此推迟到中午一点过开饭。
一桌丰盛的午餐,表达着学生的深情厚谊。比午餐更具情感的,还是一张张笑脸与一句句问候。满桌的家乡味难以掩盖师生重逢的喜悦,也凝结着感恩与重逢的期盼。 ( 文章阅读网:www.sanwen.net )
酒足饭饱,重要时刻来临,亦即分别合影留念,以留下今生恐怕最后的合影。
这次回土城,适逢在外土城人自发组织的首次纪念清明节“故乡行”活动,该活动由贵阳、遵义、赤水、习水老乡各自组成,编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。彩排期间,当坐着轮椅的母亲出现在“四渡赤水纪念馆”广场上时,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,许多母亲教过的学生,更多的是乡里乡亲,他(她)们来到母亲身边,热情问候,相互交流,尽情表达相聚之情,末了拿出手机留下一幅幅珍贵合影。
母亲从1982年退休离开土城后,除为数不多的来去匆匆在几个地方停留外,恐怕对生活过的许多地方已经忘记。鉴此,这次回土城,我们子女作了有意无意的安排。这就是安排母亲到街上走一走,在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住一晚。1
说是让母亲在街上走一走,这走一走只不过是说说而已,这是因为母亲腿脚已经不方便,因此我们专门带上了轮椅,用这轮椅推着母亲沿河边新建公路走了一段,用轮椅推着母亲从“庙当门”(原小学)到“高石坎”这段老街道走了一下,以此了却母亲的心愿。
至于讲到让母亲在街上住一晚,是针对每次回土城几乎都是来去匆匆,而希望让母亲在土城住一个晚上。这句话结果被四妹错误地理解为狭义的住在“街上”。街上住宿地被确定在原学校对面的高档宾馆,可这宾馆的位置又远离公路,且街道上的陡坡和石梯坎让轮椅派不上用场。因此,在去住宿和离开住宿地时,母亲是被几个大小伙儿连拉带拽完成任务的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。
这些年,每次回去,我都会感到土城的变化,特别是土城下街变化较大,这个变化得益于红色文化——四渡赤水纪念馆址位置的设立,以及过去航运、盐运文化遗址集中分布,带动了下街十八帮文化的挖掘与再现,推动着土城这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崛起与辉煌。这个变化得益于交通(高速公路下站口)带来的便利;得益于二位不同重量级县领导(县委书记与县长)对土城旅游开发建设的不同力度。
这次回去,河边大道已经贯通,沿河峭壁陡坎没了踪影,昔日的荒凉与萧条一去不返,随之带来的是如画般的花草树木和如织游人的欢歌笑语。特别是浑溪口处设置的夜间水舞秀表演,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的场景,又给古镇增添了一景。
前些年,亦即土城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56个历史文化名镇时,我就写了一篇“家乡.土城”的短文,其中结尾我这样写到:“土城的前天镌刻着历史,土城的昨天闪耀着辉煌,土城的今天谱写着华章,土城的明天充满着希望。”是啊!土城在变,环境变得美丽了,街道变得洁净了,交通变得通畅了......一切变得差不多我都不认识了。(2)
(作者“承上与启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