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做人
4414
(一)什么是好人。做人以诚为本,具体说就是做人要诚恳。待人诚恳,要讲良心,就是好人。我很重视人的良心,什么叫良心呢?简单地说,饮水思源、知恩图报就是良心。饮水不思源、知恩不报甚至以怨报德那叫良心吗?但有人糊涂,饮水不思源,知恩不报中有,只是有的时候不是自觉的。我认识广东一个企业家叫钟华生,他说了一句话: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给你做了一件好事,你也永远不能忘了他。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。我的体会是:世界不是为你存在的,不是为你建造的,别人不是为你活着。明白了这些“不是”,才能懂得真正的“是”。什么是好人呢?刚才说的八个字:饮水思源、知恩图报,再就是好人就应该学“好种子”。农民种地要选好种子,好种子能增产15%到 20%甚至更多。好种子很难培养。好种子有三个要素:第一,产量高、质量好。第二,对环境要求的不是那么高,对水、肥、土地等条件要求不是很高。第三,抗逆性强,刮风不容易倒,抗病虫害。我看就是这三个条件。农民选种子时对这三个条件要综合考虑。对人也是这样,工作的贡献就是你的产量和质量,对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就是水肥条件怎么样才能。然后就是遇到风浪是否坚定。说起来很明白,做起来往往很难。曾对我抱怨说,他的下属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,我说,你甭说了,第一,幸亏这些人毛病多,要不然你当不了这官;第二,任何领导人都是领导一批有缺点的人,如果每人觉悟都那么高,都,还需要你去领导吗?人人都能当领导了!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,才需要帮助他们,需要提高他们,你光说人家一身缺点能行吗?一方面要看人家的优点,另一方面要看他哪里还存在不足,还需要帮助,这就是对环境的要求。对条件要求多,这就不是“好种子”,“好种子”没那么多好条件,仍然产量高质量好,好就好在这个地方,条件不那么好,贡献还那么大,条件都很好,谁还不能贡献大?所以我说什么叫英雄,能克服困难才是英雄。还有一个问题,自身和环境的关系。我写过,叫《自身也是环境》,环境当然就是环境,自身就是自身,这是对立统一的,但是对立统一可以转化啊!你不尊重别人,很难造成别人尊重你的环境;别人不尊重你,很可能是你不尊重别人造成的,自身往往造就自身的环境。再比如说,干活你老不好好干,任务老完不成,领导不给你任务了,因为把任务给你就瞎了。领导对你不重用,这是一个环境,但是可能有自己工作的原因,这是由自身引起的。那么相反也是一样,给你工作你就玩命干,不仅玩命干而且还很出色,下回领导有什么工作,一下就想到你。领导重用和你自己的努力有没有关系呢?肯定是有关系的,大家都有这个体会。所以我们不能说环境都不如意,环境从严格意义上要求总有不如意的地方,那么我们就要创造条件,创造更好的环境去工作,但是创造环境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身。
(二)怎样识别好人。人都愿意做好人,不愿意做坏人,怎么识别好人呢?第一,我认为最重要、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比、对照。我写过一个“检验人的十条标准”,就是用一个对照的办法来检验。比如说看他顺境是否骄傲,逆境是否泄气,这就是一个对照。有的人顺境行,逆境不行。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怎么样,逆境的时候怎么样,对强者是否屈服,对弱者是否欺凌,这就是一个人的人品。看到比自己强的就给人家磕头作揖,看到弱的不欺负不过瘾,这不是好人品,如何对待弱者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。看到露脸的事,是抢还是让,看到困难,是上还是躲,也是一个对比。其实人就在这个对比中看得最清楚,光看一面看不清。对领导,无论是在台上,还是在台下,是否一样尊重。对同级也是一个对比,对有无提拔可能的人,是否一样团结。同级呢,有的有提拔的可能,有的没提拔的可能,是不是一样团结他们。这里有两种情况:一种情况是看到哪个要提拔了,赶快跟他搞好关系,将来提拔后对自已有好处;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人要提拔了,他上去就没我的事了,我一定给他出点难题。对有无提拔可能的人都一样团结他,对下级是否一视同仁地爱护他们,这就是在对比中看人品。第二,不求全责备。好人不是完人,用完人的条件要求好人,不管你的主观如何,最后肯定是打击好人,特别是打击那些能干事的好人,这是一个百事不爽的规律,用完人的条件去要求好人,这是我们多年的一个误区。为什么说打击好人呢?因为好人能干事,干事就有矛盾,而且他的缺点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,好多人看着他呢,如果拿一个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,他达不到,所以随时都可以敲打他。完人的标准是一个随时都可以敲打好人的鞭子,提出完人的标准不一定是坏心,任何一个人的缺点都是他的优点的延长,这个人很有主见,那么有人会提意见说他主观,为什么呢?因为主见和主观在内容上可以分清,在表现形式上分不清。有的人勤勤恳恳,埋头苦干,党叫干啥就干啥,这种人往往缺乏创造性。老黄牛式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,这种人是好人,但让他有标新立异的创新,他也没有,他的优点一延长就延长到没创新了,主见一延长就延长到主观,就是这么个关系。你让他很有主见,又让他一点主观都没有,这种人是没有的;你让他埋头苦干,又让他有创造性,也是很难的。但是我们的文件,我们的理论都不是这么说的,都要求我们的干部是“既……又……”干部,既有主见,又不主观;既埋头苦干,又有创造性。也不能说不对,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努力方向,不能说我有主见,就能随便主观。但是我们在衡量好人的时候,千万不要把方向当作一个操作性的标准,哲学上叫“二律背反”,两句话都对。我们用干部往往卡在这一关,有很多很有才能的人,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,总觉得还有缺点。小平同志在世的时候,有人汇报说,某个干部,这个人急躁,小平就说,急躁好吗,说明他心强吗,对工作不着急,这样的干部你用他干吗?小平同志很懂辩证法,心强的人往往急躁,干不完他心里不好受,如果遇到慢腾腾的人,他就发脾气,就急躁。
(三)怎么做好人。这里说的做好人,不是“好人主义”中的“好人”,是正面意义上的好人。如果按一个人犯错误的次数来说,可能有的好人犯的错误比坏人还多,为什么呢?因为坏人的错误往往就是一个,即他的目的不对。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目的不对,所以在方法方式上就特别讲究,能把错误的东西包装得很好,他要研究对方的心理,研究客观环境,采取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他的目的,手段很讲究,就像搞假冒伪劣的,对包装特别注意一样,不然行不通。目的恶劣,手段也很恶劣,这是最蠢的坏人,真正成气候的坏人绝不是这样的。相当一部分好人是相反的,认为自己一心为工作,一心为他人,一心为,有一颗赤诚的心,但是就是不讲究方法,不觉得有讲究方式方法的必要,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好心已经足够了,我是好人,我一心为你好,不讲究场合,不看对象,让人不好接受。在手段上、方式方法上发生很多错误,好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,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,所以说,坏人的许多空间是好人给留下的。有人老说领导拍马屁的,谁拍马屁听谁的,作为对当领导批评的一句话,领导应该考虑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下级出于好心,但见到领导老说臭话,他一天累得要命,你还老跟他说这不对、那不对,这个要改进,那个要注意,他能不烦吗?他布置工作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,但工作必须马上干,你非站出来说还有多少不完善的地方,把气氛给破坏了,你是好心,主要是方式方法不合适。心好心坏一下子难以看清楚,但是,方式方法都是直观的,于是如果不考虑方式方法问题,久而久之,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好心,人家没有确定;坏方法,人家都感受到了。我提倡人要明快,不隐瞒观点,但好人更应该注意方式方法。我是中国医药记协的顾问,医药记协成立让我题个词,正好借题发挥,中国有句古话,“忠言逆耳、良药苦口”。这句话是对的,是对于那个被批评的人说的,人家说的话不好听,要想想有没有道理,是对听取意见者的提醒,但他不应成为对提意见者的放纵,对提意见的人不能用这个标准。忠言一定要逆耳吗?不逆耳就不是忠言了吗?我们现在很少喝汤药,而把中药制成了胶囊,照样能治病,因此我把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改成“良药未必全苦口,爽耳忠言更利行”。好人应该记住这句话,这样可以使你的好心达到预期的目的,也使你这个好人被人们发现,使人家对你有一个正确的评价。会团结人是大本事。好人不光是独善其身,一定要和周围的人处理好各种关系,最重要的就是团结的问题,不管他有没有缺点,不管他有没有错误,不管他水平怎样,你不善于团结,不以人家的条件为条件是不行的,所以真正会团结就是大本事。很多人个人做好的本事很大,但是不会把大家团结在一块,没有这种本事,一个人混身是铁,能打多少钉呢?只有把大家都发动起来,大家的力量才大呢!内耗很少,发挥团队的优势,团结力量大,这是真有本事。
(四)好人怎样长寿。如何使好人长寿?第一,要减少心累。人有三累:一是体累,干力气活,身体很累;二是脑累,想问题,写东西,脑子很累;三是心累。对于这三种累,在一般情况下,体力再累不伤人,睡会儿觉又休息过来了;脑子再累也不会伤人,而且脑子越用越灵,大家都有这个体会;最怕的就是心累。怎么减少心累?要注意心理调节,心胸宽一点,增强心理承受能力,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事。我认为,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,他可能成就的就有多大。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连一点不顺的小事都放不下,那还怎么活呢?所以要扩展自己的心胸。拿得起放得下,一般的利益不去刻意追求,一般的荣辱不要老放在心上。我在办公室写了一句话:将军赶路不追小兔。小兔有两个意思,可能是利益,也可能是干扰。大将风度,取其大而舍其小,取其本质,而不被现象所迷惑。第二,对得与失的要正常。我有文凭,我没觉得这个文凭怎么好,如果能拿到研究生文凭才好呢,研究生文凭我没有得到,这才是我的利益,大学文凭得到了这不是利益。利益才是利益,原来的国企职工没有失业的危险,他也不觉得得到的是利益,如果失业了,才感觉到原来岗位的重要。所以原来的体制跟人们的心理是不吻合的,不觉得它是利益,因为他已经得到了,又没有失去的危险。第三,代价的观点。用代价的观点来调节自己的心理。我们搞市场经济有三种代价:生产成本,销售成本,风险成本。任何一个的企业家都知道必须付出这三种成本,才能把企业经营好。一是生产成本。有的人就认识不到生产成本,做一件好事,一件好产品,要付出更多的精力,这一点许多人不认可,做一般的努力就能生产出好的产品,有更多的收获。二是销售成本。不认可的人更多,人也有个销售成本,让人家认识你,跟人家交流,跟人家沟通,包括对领导,该汇报的汇报,这样表现自己是正常的。因为你处在一个团体之中,大家是一个集体,大家互相沟通,让人家了解你,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。三是风险成本。大多数人认为做了好事一定会受到一致赞扬,根据我的体会,往往不是如此,做了好事以后可能惹了麻烦,“人怕出名猪怕壮”。比如说我们作记者的,两个人的情况差不多,我老写好文章,他老写不出来,他的心理就不平衡,就老挑毛病,你这个概念不对,那个观点不对,因为他说我几句,心理就平衡了。
(五)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是的愿望,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实,但不是全部事实,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善不得善报,恶不得恶报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首先是制度好。但制度好也不能保证善都有善报,恶都有恶报,生活就是这样。如果所有的善都得善报,做好人也不光荣;所有的恶都得恶报,没有人做坏事了,只要做坏事,一定得到相应的报应,谁还敢做坏事?做小偷的每偷必被抓,就没有人敢偷东西了。人要有,认准不改变,好人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,善有善报,也能承受善没有善报,但还行善。假如没有善报我们得到的是什么?是不是一无所获?不是的,有所得,这就是心理积淀。做好事不管有没有好报,心理积淀是好的。我帮助了一个人,我也没得到什么好处,我毕竟做了一件好事,心理积淀有了,好事越多,积淀越多。周恩来总理晚年体质那么弱,但为什么精力那么好?他心理积淀很好啊!一辈子为党、为人民、为国家做了那么多好事,很,这种心理积淀的获得是别人不可夺的,别人也不可以借用的。如果一个人心理积淀好,不管条件怎么差,他也是生活在之中。我觉得现在对先模人物的事迹挖掘不够,只报道先模人物,不吃、不喝、不睡,没命地干,家里有病人不看,让人望而生畏,没挖掘出先模人物的真正幸福。我认为就是他们的心理积淀好,他们无论在什么条件、什么场合下,都能很坦然、很、很幸福地生活,这难道不是最高的生活质量吗?所以我认为先模人物是幸福的,这一点我们揭示不够。
(文/艾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