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处觅东篱
4872
都说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,他那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诗曾经 和抚慰了多少受伤的 !有人说,学陶渊明,当学他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”的铮铮骨气,学他在乡下过着“欢欣而烂漫”的 。其实,如今又有几人能学之?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陶渊明在他的《 》的五首诗中,为我们描述了他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欣喜和热爱之情。试想当今社会当官之人,谁还会因受不了一点点的屈气罢官而去?“小不忍而乱大谋”,“退一步海阔天空,忍一时财运亨通”,即便有一高士横空出世,学五柳先生罢印而去,“舟遥遥以轻yang,风飘飘而吹衣。问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”可他何处觅东篱?南山又在哪里?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,没有东篱,南山不见,他将如何去学陶渊明?即便他能归隐田园,可如今的乡下田园可有安静之处?
其实,陶渊明,不学也罢,学也无用。人家陶氏能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,现在就是去乡间田野,也难觅寻到如此佳境了。“心远地自偏”,对现代人来说,那只是自欺其人的说法,当下,有多少城里人已厌烦了城市的喧嚣,想入山林,看看飞鸟,想至水乡,钓钓游鱼,可是又有几人能徒步而行?现代文明厚厚的盔甲把一颗悠然的心裹得严严实实,连心脏的跳动都很困难,更谈不上怦然心动了!乡间的泥泞小道,也少了光脚的亲密的踩压,取而代之的是厚重的皮鞋匆匆的冷漠摧残!
前两日曾陪两位老师去乡下老家,驱车前往一个很有名的绿野水乡度假村去游玩。这里原来是一个本乡镇的渔业养殖基地,视野极其开阔,河道纵横交错,芦苇四处摇曳,鱼虾丰美鲜嫩,鸟雀低空轻飞,风光四季动人,现在已被开发为乡野度假村,每天接待来自城市的人们休闲观光,划船摘莲,临河垂钓,听听鸟鸣,看看星星,钻入林子,登上水榭,把酒下棋, 着乡村自然的风光。据说,这个度假村已营运多年,可我还是在10多年前来玩过,那时,这里只有渔业基地的几栋老办公楼,河塘没有现在这么整齐漂亮。现在的所谓度假村,从外面观其建筑,黑瓦粉墙,古朴典雅,可一走进宾馆来到大厅,却是宽敞明亮,气宇轩昂,依然和城里的宾馆没有什么两样了。穿堂而过,一幢幢现代化的小别墅悬浮水面,分列在大理石板路的两边,走进去一看,其生活设施完全就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的翻版。我想,城里来此一游,看起来倒是十分惬意的,既能充分享受到乡间的风光,又不失去城市的物质的享受。宾馆周围,一望无边的水面,荷叶连连,微波不兴,前来钓鱼的城里人,排列塘口土堤上。临湖垂钓,鱼儿象捉好放在鱼钩上似的,不一会儿,就能钓上数十条大小不等的鱼,钓者欢呼雀跃,大呼小唤,不亦乐乎!我是农民的儿子,虽说已离开 生活已有六七年了,也有好多年没有真正地乡下的塘口里钓过鱼了,但对如此钓鱼,我还是没有多少兴趣的,这么容易钓上来的鱼实在没有什么意趣?如此这般,还不如用网在塘里抄上几十条,况且这种养殖的鱼也不好吃,根本没有那种野生鱼味美鲜嫩。有人说,城里人驾车来乡下钓鱼,钓的是 !说的还真有点道理。我们一路驱车来去,宽敞笔直的水泥公路,五步一楼的漂亮雅致的民房,和时时印入眼帘的大小不等的工厂,让人肃然起敬,感慨农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,城乡一体化的确也渐成规模了,但城市文明的漫延和侵入,农村那种自然的原始的风光却也随之渐渐散失,我倒是十分担心,等到农村城市化了之后,我们何处筑东篱,采菊花?南山如在,山之腰上,我想也是别墅层叠,到处弥漫着现代都市文明气息,那么,我们的那颗匆匆忙碌的焦灼的心灵将会安放何处?这种地方也只是适合城里人来度度假而已,如果陶氏罢官来到此地,他也玩不起,就是用他的锄头掘一下土,那也要付钱的,钓钓鱼划划船是要付钱的,何况东篱采菊?在这里,他能“悠然见南山”?他的日子会感到“欢欣而烂漫”吗?好在当时的陶渊明,他的乡下家里估计还有一些田亩,所以他能唱出“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!”这样的 ,回到家,“乃瞻衡宇,载欣载奔。僮仆欢迎,稚子候门。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携幼入室,有酒盈zun。”从这一点来说,陶先生还总算有一点幸运和 的,可现代为官之人有谁能有此一点幸运和幸福?真的不好说的。
身居城市人,如要赏菊花,要么去公园,要么盆栽一株,放置阳台,嗅香把玩了。远望远山,没有了“可怜无重山”,只有火柴形状的冷漠高傲的耸入云端的楼,遮断了视线,横切了灵魂。
于丹女士在《中国人写意生活》一文中重点提到陶渊明,她在文中说道,陶氏在辞官后,写了这么一首小诗: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在采菊的时候,一抬头,南山在浮云中,夕阳已经下去了,光线变得迷离而柔和,倦飞的鸟纷纷返巢了。这样一幅人间暮景,让你觉得此中就有 的真谛,但是不可言说。当你想要说明白的时候,你已经 了所有的言词。可以说,这首小诗真正的意味是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对着 的夕阳,凝视每一朵美丽的菊花。这意境,让人内心笃定安闲,不再仓皇,这就是真正的大隐。于丹女士说,陶渊明的日子过得欢欣而烂漫。我倒认为这是于丹女士主观臆测,是她用现代文明的外衣强加在陶渊明身上的“幸福”,陶渊明先生决没有她说的那么“欢欣而烂漫”!试想,陶渊明,作为一个 的个体,他也要吃穿住行,也 五斗米来苟以活命,否则他是不会去应聘当什么彭泽令的,只是官场丑恶腐败,他不能适应,丢不下书生的酸架子而已,其不愿折腰,只能说他性格愚酸,吃不了葡萄就就索性故作高姿态,不说葡萄酸,但可以说我的胃不好,不能吃葡萄啊!如果他的胃好,我想他还是想吃葡萄的。况且,现代社会,大家都学陶渊明遁入乡野做隐士,估计将会不知有多少山林或田野遭到他的铁锄的破坏啊!还有,如果大家都学陶氏不当官了,谁来治理如此复杂的天下?那不是要天下大乱吗?为官一任,应该要造福一方啊,当个 官,也是在 社会、服务人民啊。如果天下当官的,都受不了一点屈气,动不动就辞官,撒手不干了,只考虑 的心灵感受,而不顾百姓的安宁和幸福,这也是很不负责的做法,能否由此断定五柳先生也很自私呢?
陶渊明是一个着名的田园诗人,他的田园诗写的清鲜自然,朴实无华,象乡野的湖塘的怡然自乐的小鱼,偶而在湖心吹两个不水泡,泛起层层的涟漪,把静静的湖面弄的幽静如画;陶渊明是一个着名的高洁诗人,他的菊花诗作,让人想起宋代的郑所南写的那首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”的高洁诗句,他的诗,也是一杯菊花酒,花间月下,独自品饮,自得其乐,魂归自然,超然于外,隐于内心,是人生的至高境界,可我认为他喝的不是菊花酒,而也是一种的痛苦无奈的寂寞。因此,我认为,作为一位着名的隐士,也只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懦夫而已,谈不上如于丹女士所说的“欢欣而烂漫”,这是一种对陶氏 的误读。每次读陶氏的诗,在轻松朴实的文字的背后,我却感受到了一个灵魂的 ,一个想实现抱负而又苦于无门的痛苦的挣扎。这就好比一位 突遇车祸而亡,他是不会经常想起子女遇车祸而亡的惨状,而常念起他和子 前的欢乐时光。五柳树荫下,没有真正的诗意人生!
陶渊明,不学也罢,学也无用。
zhl2016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