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传闻轶事]打硬鼓儿

3522

头鼓
  
  早年间,老北京有个行当,叫打鼓儿,就是拿个小鼓走街串巷收旧货。这行当也分三等,下等收破烂,中等收家伙什儿,上等专收珠宝玉器、古玩字画等值钱的硬货,又叫打硬鼓儿。
  
  张三就是吃这碗饭的,经验足,眼力毒,属于那种人尖儿。可是,前不久,他却被同行给着实玩了一把。这事要从一次敲边鼓说起。
  
  前不久,杠房的人给张三透了个信儿,说德胜门的点心刘家刚给老人办完丧事,为在人前露脸儿,拉下了不少亏空,他估摸着可能要靠卖老物件来填。
  
  张三一听,乐坏了,立马屁颠屁颠地去了德胜门。他听说过点心刘生前好古玩,据说手里有几件拿得出手的硬货。
  
  到了刘家后门附近,张三就敲起了小鼓儿:“收旧货喽,珠宝玉器,古玩字画,好坏都收——”吆喝了几嗓子后,后门果然“吱呀”一声,走出个丫头来,招手把他叫了进去。
  
  来到厢房,张三等了一会儿,进来个五十多岁的女人,把匣儿递了过来。张三打开一瞅,是件青花云龙碗,青花发暗,碗底有条五爪盘龙,是罕见的明宣德青花。
  
  张三看后,那女人主动问:“你看值多少钱啊?”
  
  张三却叹了口气,说:“这碗是个老物件,民窑烧出来的,值不了几个钱啊。”
  
  女人听后,撇嘴说:“你们这号人,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。我也不跟你说废话了,要是看得上,一百块拿走!”
  
  张三“呵呵”一笑,连连摇头:“太太,您这碗顶多值二十块钱,您要不信,拿到琉璃厂去问问。”说完,就立马掏出现洋,放在了桌子上。他知道,这有钱人家,打死也不会去琉璃厂,要是让人瞅见,丢面儿。
  
  女人一听,不乐意了:“一百就一百,甭拿仨瓜俩枣打发我。”
  
  张三只好把现洋又收了起来,说:“要不这么着吧,您呢多找两人瞅瞅,要是有人能出到一百,您赶紧卖了得了。”说完,笑眯眯地告辞了。
  
  一出门,张三心里就乐开了花,他已经想好了法子,叫同行李四和王五来敲两回边鼓,这碗早晚就是自个儿的囊中之物!
  
  边鼓
  
  李四下巴那儿长个瘊子,为人猴精猴精。张三找到李四后,把青花云龙碗的事一说,他满口答应跑一趟。
  
  敲边鼓是打鼓儿的行话,一般要敲两回。头一个人叫打头鼓,要是遇上死扣的主儿,就请第二个人上门去,叫敲二鼓,价钱比打头鼓的要低。然后呢,再请第三个人敲三鼓,出价比敲二鼓的更低,以此来杀卖家的心气儿。最后,打头鼓的再出马,买卖十有八九就成了。
  
  第二天,张三就候在了茶馆里,晌午时李四才来。他喝了一碗茶,开口说:“那老娘们竟然张口就要二百块,可把爷给气坏了,一点好儿都没给她说,只给十五块,气得那娘们脸色儿都变绿啦。哈哈!”
  
  张三十分高兴:“就得这么治,那老娘们想扣住葫芦挖籽儿,她还真以为破碗是什么宝贝疙瘩啦!”
  
  李四也“呵呵”一乐,问张三:“你打算找谁去敲三鼓啊?”张三打了个哈哈:“你就甭操这份闲心啦,擎等着拿好处吧。”说完,屁股一抬,来到了王五家,让他去敲三鼓。
  
  第三天,张三就在王五路过的一家小酒馆等。谁知,这一等就等到了天擦黑,王五才总算露了面儿。张三急忙小跑出去,把王五拉了进来,问:“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?”
  
  王五瞪着个牛眼,数落起张三来:“你让我弄的这叫什么事儿啊?我一大早就到了那家后门,把鼓都敲破了,愣是没人出来。到了后半晌儿,这才出来个老妈子,我花了五个大子儿,才从她嘴里套出了实话,昨儿已经有人把碗给搂走啦!”
  
  张三大吃一惊:“谁搂走了?”
  
  王五嘴一撇:“还能有谁啊?敲二鼓的呗!”
  
  张三一下子傻了眼,难不成被李四挖了墙脚?他对王五道声“辛苦”,就直奔李四家去。一路上,张三想不通,都说李四猴精,再精也不能坏规矩啊,往后还怎么做买卖?这点道理他不应该不懂啊。到李四家门口时,张三改了主意,明儿先去刘家探个底儿,真要是李四抄的后路,不能轻饶了他。
  
  第二天,张三敲响了刘家的后门,那丫头开门见是他,立马说:“碗已经卖了,人家给的比你多!”张三忙问:“卖给谁了?是不是下巴上长瘊子的啊?”丫头却没言语,“咣当”一声关上了门。
  
  花鼓
  
  一准儿是李四吃了独食。张三气懵了,转身就去找李四算账,可转念一想,手里无凭无证的,这账怎么算啊?最后硬生生咽下了这口气,三十年还有个闰腊月呢,到时候好好治一回这老小子,叫他连本带利吐出来!
  
  奇怪的是,第二天,李四见到张三,却主动问起了云龙碗的事。张三叹了一声:“甭提这茬了,那老娘们不卖啦!”李四听后没言语。
  
  下午,王五把张三拉进一家酒馆,落座后就问:“敲二鼓的是不是李四?”张三没吱声儿。
  
  王五把脑袋凑过来:“我估摸着,这老小子肯定赚了不少,心里正美着呢。咱得想个花鼓儿,狠狠地敲他一下,不能就这样便宜了他!”花鼓就是行里算计人的馊点子。
  
  张三问:“怎么个敲法?”
  
  王五贴在他耳边嘀咕了一阵子。张三有些犹豫,这样坑人,有些不厚道,但还是经不住王五的再三劝说,点头答应了。
  
  个把月后,张三找到了李四,说:“昨儿,我在夏大人胡同看了一个宣德炉。我看铜器是门外汉,你才是行家,逮空儿去瞅一眼,要是东西没错儿,就搂走。不过你得听好了,卖了算我一份啊。”
  
  李四答应了:“咱哥俩谁跟谁啊,等出了手,就麻溜儿送过来。”说完,就去了夏大人胡同。
  
  李四敲响了卖家的后门,说明了来意。卖家拿出个香炉,他仔细看了一遍后,问卖家打算卖多少。谁知,卖家张口就要三百块,比给张三的价多了一百,并且一个大子儿也不让。
  
  李四“呵呵”一笑:“俗话说,没有一口价的买卖。您这样要价,吓得我都不敢搭手了。我还个价吧,一百六,要是行,我就搂走。”卖家却不松口。
  
  李四见状,不提香炉了,而是和卖家扯起了闲篇儿。聊着聊着,两人热乎起来。李四拿出两块大洋,请卖家的下人到外面要了几个小菜,两人边吃边聊。
  
  酒足饭饱后,卖家终于松了口:“看得出来,你是个实诚人,得,两百块拿走吧!”虽然贵了点,李四还是答应了。付了现洋,他就搂着香炉,直奔琉璃厂。
  
  王五呢,一直躲在不远处。直到跟着李四到了琉璃厂,见他进了尊古斋的门后,这才颠儿颠儿来到了张三家。一进门,嘴巴就咧到了后脑勺儿上:“那老小子上套了,上尊古斋丢人现眼去了。明儿,咱就等着看笑话吧!”
  
  息鼓
  
  第二天,李四进了茶馆,却一脸的喜滋滋,把一摞现洋塞进了张三兜里:“那主儿心太黑了,二百大洋一分不少,我只赚了个零头儿,这是你那份儿。”张三一听愣住了,合着那香炉是真的啊!他有些纳闷儿,明明是件赝品,到了李四手里,怎么就成了真货?
  
  张三决定去趟尊古斋,瞅瞅这香炉到底真在哪里,也好长点见识。
  
  尊古斋的掌柜听后,反过来问:“明明是件高仿货,谁说是真的啊?”张三十分惊讶,这李四到底在玩什么花活啊?扭头就来到了他家。
  
  一进门,张三就发现,桌子上放着那个香炉。他问李四香炉怎么还没出手。李四脸一红:“甭提了,我上那卖家的当了!”张三越发纳起闷来:“那你为什么还要给我好处啊?”
  
  李四这才说出了实话:“干咱们这行的,向来都是独来独往,相互不通信儿,就怕吃哑巴亏。您把信儿给了我,我要说东西是假的,您会信吗?所以,我只能是拿好话哄您高兴了,我赔点钱不要紧,要是让同行都生分了,往后的买卖还怎么做?您说,是不是这个理儿啊?”
  
  张三听后连连点头,忙把现洋掏了出来,李四却不收,直到张三急眼了,才勉强收下。张三一脸羞愧,说出了香炉里的猫腻,却被李四打断了:“老哥,我知道这馊点子不是您出的,这事就此打住,以后谁也甭提了!”
  
  张三见李四这样,心里越发觉得对不住他,索性把怀疑他吃独食的事也讲了出来,说完一拱手:“老弟,我对不住你啊!”
  
  李四却连忙摆手:“老哥,既然您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,我也给您透个信儿。上次那青花云龙碗,我在一个藏家手里见着了。这事儿,我不说您也知道是谁干的。这种人,咱玩不过他,总躲得起吧。以后见了,绕着道儿走就是啦!”
  
  张三愣了一下,“嗯”了一声。打那以后,张三就再也没正经搭理过王五。
  
  一年后,张三搂了件乾隆款儿的五彩瓶,卖给了一位藏家。藏家一高兴,拿出了两件压箱子底的硬货显摆。张三发现,其中一件就是青花云龙碗。他忍不住多了句嘴:“这碗您是从谁手里淘来的啊?”
  
  藏家“嘿嘿”一乐:“跟你一样,也是个打鼓儿的。叫什么名字我忘啦,只记得他下巴那儿长个瘊子。”张三听后,半天没有言语。
  
  回家后,张三琢磨了一宿,第二天一大早,就把小鼓儿扔到了房顶上,转身就开了家杂货铺子。李四十分惊讶:“老哥,您怎么突然干上这买卖了啊?”
  
  张三干笑了笑:“我算是琢磨明白了,这人活着啊,还是实在点儿好,不玩花活儿,不斗心眼儿,就是睡觉心里头也踏实,干吗跟钱过不去啊?您说呢?”
  
  李四听后,点头也不是,不点头也不是。

话题评论:

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
未登录

相关推荐:

  • [传闻逸事]戏语破天机
    乾隆年间的一天夜里,山东泰安的胡知府收到了一封密信。这信是他的顶头上司王巡抚差人星夜送来的。待他读完之后,不由吓出一身冷汗。原来,乾隆皇帝要东巡祭祀泰山,王
  • [传闻逸事]鸽哨传奇
    奇人嘉庆年间,京城有个叫福铎的八旗子弟,为了玩鸽子,几乎散尽家财。不过,他也玩出了水平,尤其在鸽哨方面,造诣无人能及。前些日子,福铎费了好大的劲,买到了一对
  • [传闻逸事]明争暗斗
   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,一直没有册立皇后。为了争夺后宫尊位,司马炎的妃子们老是在明争暗斗。皇帝表面上不动声色,暗地里却时时在留心观察,看谁适合当皇后。终于有一天
  • [幽默故事]谁是老公的情人
    马丽最近心情很不爽,因为她听说老公找了情人。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,但那女的究竟是谁,谁也没说清。马丽就把传闻中的三个女人请到家里搓麻将。这天晚上,三个女人如约
  • 小鬼阿獠
    (一)十五年前的冬季,我去九江的姑婆家做客,姑婆住在西苑。那时西苑还是一片老房子,巷陌深深,地上铺着石板,斜挑檐的人家门楣上,经常可以看到古旧的铜镜。我姑婆
  • [传闻轶事]吃馒头
    初招伙计安宜城内有个富商,人称李大东家。他名下有两大产业,其分号遍布全城,一是当铺,二是粮庄。李大东家手腕毒辣铁石心肠,在当铺经营上是锱铢必较,落井下石;在
  • 人物开头与结尾的方法
    一、形象刻画法:1.回忆式开头:《有这样一位好班长》的开头:她叫王静虹,是我读时的班长,尽管我们分别一看多了,但班长的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,难以忘怀。2。外貌
  • [传闻轶事]鹌鹑计
    顺治年间,有个叫李若琳的官员,因结党营私被革职,回了老家。没了京城的庇护,李若琳终日胆战心惊,他怕的是什么呢?原来当年,朝廷颁布《剃发诏令》,引发了汉人的激
  • [传闻轶事]斗锅伙
    讨份子旧天津那会儿,有一种人惹不起,那就是锅伙。锅伙是嘛?就是丐帮,头儿叫团头,谁要是惹了他,准叫你吃不了兜着走!天津南市属三不管地区,有三条街是团头陈三爷
  • [传闻逸事]豆腐宴
    有个叫黄高的佃户,租种了本村杨员外家几亩薄田,农闲时就做豆腐卖。他无论种地还是做豆腐都有一套,被大家称为“小能人”。这名号传到杨员外耳朵里,惹得他不太开心,
  • 奶奶
    在杭州最热闹的一个街区,他们相遇。晚上十点多钟,他从公司加班出来,一阵寒风吹过,他不禁缩了缩脖子。推着自行车,他看见了坐在街心花坛边上的她。她看起来七八十岁了,一只手拄着一根木棍,一只手端着一只一次性餐碗,头上披着一件灰白的毛巾,身上单薄的外衣,已经分辨不
  • 扶着父亲放风筝
    母亲的遗像在逝去的霞辉中渐渐模糊了,父亲依然忧伤、孤独、憔悴。父亲很辛苦,贫瘠的土地、艰辛的劳作、微薄的收获、全家生计的重担压得父亲直不起腰,他也从没抱怨过什么。母亲能干善良,包揽了一切繁琐的家务,为父亲的劳作提供最可靠的支持和最温柔的情感。如今,一生相亲
  • 有对手的青春不寂寞
   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,自尊心特别强,敏感,自负,却也脆弱。我当然知道,父母下岗后到市场摆摊卖菜,没什么丢人的,他们只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养家。但由于年少虚荣,我还是不希望同学知道这事。开始,我根本不愿意到市场帮忙,害怕遇见同学。但天天看着父母早出晚归,
  • 一英尺母爱
    就在我11岁生日前不久,医生在妈妈身上发现了癌细胞。我知道癌症是一种很严重的病,外祖母就是得癌症去世的。但是,妈妈说她只需要去医院住一段时间,虽然身体会比较虚弱,还会掉很多头发,但她最终会慢慢好起来的。说这些的时候,妈妈脸上挂着轻松的微笑,让我们不用太担心
  • 到底是谁儿子的升学宴
    老王和老马是发小,穿开裆裤一块长大的。老马自小就机灵,一直是大娃头子,老王总是逊色于他!二人同时当的兵,一起提的干。时过多年,老马副团转业,老王副营回乡。他俩是“不零卖的红萝卜”,居然安置进相同的机关。老马一如继往的优秀,总压老王一头,不,甚至几头。这不,
  • 混血儿姐姐
    多年前的一天,流浪了近4年的我历经半个月的长途跋涉,终于一屁股坐到了拉萨的土地上。我怀揣饥饿在拉萨特有的灿烂阳光中穿行,就在我再度一文不名的时候,终于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抬水泥预制板的苦力活。在通常被称作停工待料的日子里,我来到与工地一墙之隔的西藏大
  • 花盆蚂蚁窝的启示
    我们家阳台上养了几盆花,为了解决花肥持久性问题有时候我就在盆土中放置几块猪骨头,猪腿骨俗称筒子骨,虽经熬汤啃食之后,猪腿骨中仍然有足够的磷,是植物喜爱的氮、鳞、钾三种肥料之一,花卉会把根须伸进筒子骨中去充分吸收其营养,以期开花结果。一群蚂蚁不知何时也
  • 贾斯汀•比伯:12岁懂得自己的优势
    上中学的时候,班上的大多数女生都比我高。我最痛恨让她们多一条不跟我约会的理由,所以,单纯做个好人似乎是个不错的点子。我还觉得最好把音乐方面的事情保持低调,做一些确保自己能够看上去很酷的事情——运动。我觉得我很早就明白:尽管我个子比较小,但是我不应该关
  • 朋友
    章小城从朋友刘联家出来,已经是午夜时分,但他仍非常高兴,因为,刘联终于借给他8万元。这下,老婆小叶可以把她的服装店开起来了。这可是他的一块心病。虽然,单他赚的钱足够他们日常花的了,但老婆一直吵着要工作,只好开一个店让她去忙。可是,一动起手来,章小城才发现开
  • 弹起吉他忘了故乡
    如果那一晚,沙建微没有在打烊后弹唱自创歌词的中文版《加州旅馆》,如果这段视频没有被朋友上传到网上,不会有什么人在意,这个漂在北京的烧烤店厨子,还有着一个关于音乐的梦想。在视频里,扎着小辫的沙建微敞着怀,穿着半旧的白色厨师服,拨弄着吉他。用熟悉的《加州旅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