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秋风引》赏析

2886

发布:2021-10-13 20:05:56  来自 柔情女硬汉 觅知友会员

大家知道 的诗人凡是能够在 创作上有所作为的都是在仕途上不顺的,就一起欣赏这首诗吧。



刘禹锡

何处秋风至?

萧萧送雁群。

朝来入庭树,

孤客最先闻。

刘禹锡诗鉴赏

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 ;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,因秋风起、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。诗的内容,其实就是江淹《休上人怨别》诗开头两 所说的“西北秋风至,楚客心悠哉”;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,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。

诗以“秋风”为题;首句“何处秋风至”,就题发问,摇曳生姿,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、下笔飘忽的问句,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、忽然而至的特征。

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,这一问,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,与 《 》诗“春风不相识,何事入罗帏”句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当然,秋风之来,既无影无迹,又无所不在,它从何处来、来到何处,本是难以诘问的。这里虽以问语出之,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,接下来就宕开诗笔,以“萧萧送雁群”

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。这样,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,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。

这前两句诗,合起来看,可能脱胎于 《 》“ 风飒飒兮木萧萧”和汉武帝《秋风辞》“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”。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《闻雁》诗:“ 故园渺何处?归思方悠哉。淮南秋雨夜,高斋闻雁来。”但韦诗是以我感物,以情会景,先写“归思”,后写“闻雁”。沈德潜在《唐诗别裁集》中指出,这样写,“其情自深”,如果“倒转说”,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。

但是,诗无定法,不能执一而论。这首《秋风引》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、鸿雁南来,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,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。它是远处落想,空际运笔,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,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。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,是留到篇末再写的。

诗的后两句“朝来入庭树,孤客最先闻”,把笔触从秋空中的“雁群”移向地面上的“庭树”,再聚焦到独在异乡、“归思方悠哉”的“楚客”,由远而近,步步换景。“朝来”句既承接首句的“秋风至”,又承接次句的“萧萧”声,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。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,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,现在风动庭树,木叶萧萧,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、袭来耳边了。诗写到此,攒足了作为诗题的“秋风”,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,可是,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,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。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,说秋风已为“孤客”所“闻”。这里,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《 》诗,其中“五夜飕飗枕前觉,一年颜状镜中来”两句,倒可以作“闻”的补充说明。当然,作为“ 孤客”,他不仅会因颜状 而为岁月流逝兴悲,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。

此诗主要想表达的,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,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,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,在篇末虽然推出了“孤客”,也只写到他“闻”秋风而止。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“最先”两字来暗示的。如李鍈在《诗法易简录》中所说,“为孤客传神”的正在这两个字,使“无限情怀,溢于言表”。

照说,秋风吹到庭树,每 都可以同时听到,不应当有先后之分。为什么惟独孤客“最先”听到呢?可以想见,他对时序、物候有特殊的敏感。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?唐汝询在《唐诗解》中说:“孤客之心,未摇落而先秋,所以闻之最早。”这就是对“最先闻”的解释。钟惺在《唐诗归》中还指出:“不曰‘ 不堪闻’,而曰‘最先闻’,语意便深厚。”沈德潜在《唐诗别裁集》中也说:“若说‘不堪闻’,便浅。”

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,含蓄不尽,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。不过,前面说过,诗无定法,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,但也有直说而妙的。

苏颋有首《汾上惊秋》诗:“北风吹白云,万里渡河汾。心绪逢摇落,秋声不可闻。”这里,从全诗看来,却必须说“不可闻”,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、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。两个结句,内容相似,一用曲笔,一用直笔,却各尽其妙。比照观之,可得诗法。

zhl201703

话题评论:

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
未登录

相关推荐:

  • 阖上你的眼
    (1)还是夏末,秋风却瑟瑟而来,吹得路旁的香樟飒飒作响,间或有凋零的落叶随风摇曳直下,染寸寸鲜红,既是诗意,又自有一种骇人的孤寂。李薇薇抬眼看了看天空密布的
  • 宽容与感恩
    雨儿和花儿说:过去,我曾在风中无数次地将你拍打,或许这已经对你造成伤害……花儿和雨儿说:不,是你不止一次为我送来生命的慰藉,没有你,就不会有我今天的绽放!秋
  • 《送魏二》赏析
   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,江风引雨入舟凉。忆君遥在潇湘月,愁听清猿梦里长。王昌龄诗鉴赏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。(从“橘柚香”见出)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。饯宴设在
  • 《寄令狐郎中》赏析
    嵩云秦树久离居,双鲤迢迢一纸书。休问梁园旧宾客,茂陵秋雨病相如。李商隐诗鉴赏这是会昌五年(845)秋天,作者闲居洛阳时回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的一首诗。令狐
  • 《渡荆门送别》赏析
    作者: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渡荆门送别【诗文解释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,来到楚地游
  • 温庭筠惜春词原文及注释翻译及赏析
    朝代:唐代作者:温庭筠原文:百舌问花花不语,低回似恨雨。蜂争粉蕊蝶分香,不似垂杨惜金缕。愿君留得长妖韶,莫逐东风还荡摇。秦女含颦向烟月,愁红带露空迢迢。译文
  • [新传说]百岁老人是个宝
    陈爷爷高寿,今年九十九岁了。可秋风一起,陈爷爷老是感到心绞痛,家人赶紧把他送进了县医院。主治医师牛医生说可以手术治疗,不过老人年纪太大,手术会有一定的风险。
  • 闲话重阳节
    草萋萋,雨催凉,一袭北风去;枝弯弯,果飘香,一秋收获添欢畅。——题注一场秋雨一场凉。进入10月,几场蒙蒙细雨送来了丝丝凉意。秋风斗气,毫不犹豫的吹散了氤氲。
  • 李商隐《赠荷花》
    朝代:唐代作者:原文:世间花叶不相伦,花入金盆叶作尘。惟有绿荷红菡萏,卷舒开合任天真。此花此叶常相映,翠减红衰愁杀人。(常相映一作:长相映)赏析诗的前两句写
  • 《惜牡丹花》赏析
    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,晚来唯有两枝残。明朝风起应吹尽,夜惜衰红把火看。鉴赏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,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,待到她独断春光的时候,一春
  • [阿P幽默]阿P治母老虎
    阿P楼下最近搬来一对夫妇。男的身材矮小,但肌肉发达,常常板着一张扑克脸。女的一头爆炸鬈发,膀大腰圆,走起路来大摇大摆,气势逼人。虽说夫妇俩都长得不太好接近,但阿P有信心,凭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社交手腕,找机会一定能和他们熟络起来。“机会”很快就来了。这
  • [幽默故事]自讨苦吃
    欣欣这姑娘,正在恋爱。这天,欣欣和男友约会完回到家,妈妈眼尖,一眼就看到欣欣脖子上的痕迹,连忙问道:“你脖子上怎么了?”欣欣这才发现脖子上有一块鲜红的吻痕,是男友留下的,她着急地解释道:“我脖子痒,自己掐的。”妈妈眯着眼打量一番说:“掐能掐
  • [幽默故事]奇怪的跟踪者
    小蕾是个年轻姑娘,特别爱打扮。最近,她的行头可谓常换常新。周末,小蕾从服装店出来,身上又是一套新裙装,有同事正巧遇见她,忍不住感叹:“小蕾,你的衣服真是件件好看!这衣服可不便宜哦!”小蕾得意地笑了。回家路上,小蕾心情大好,时不时把街边商铺的
  • [新传说]何处不相逢
    晚上十点,大学路上依旧是车来车往,人潮涌动。阿拉坐在酒吧中,看着窗外炫目的霓虹灯影,心中竟有些莫名的激动。“嗨,阿拉,让你久等了!”一个俏丽的身影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,她长发飘飘,笑靥如花,全身都散发着青春的热力。“温妮,你来啦,快请
  • [新传说]黄河翻底捞大鱼
    金秋时节,一个非常闷热的下午,在黄河河湾里,不知谁先指着喊了一声:快来看呀,漂鱼!漂鱼!黄河过漂鱼了!立时,一传十,十传百,人们像过年一样欢腾起来。黄河水泥沙大,水里空气稀薄,遇上暴雨过后天气格外闷燥,泥水中的空气就更加稀薄,鱼鳖虾蟹们受不了了,就
  • [幽默故事]偷梁换柱
    阿东经姑父介绍来到城里一家工厂上班,不久,阿东又叫来了老乡小杰。这天是周末,小杰想拉上阿东出去逛逛,可阿东说想睡会儿觉,于是小杰独自骑上电动车上街了。谁知过了半个小时,小杰打来电话,说:“东哥,我把一个老太太给撞了,咋办啊?”阿东忙问老太太
  • [幽默故事]最牛县长
    方山县虽未戴上“贫困县”的帽子,却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。毫无疑问,如何发展本县经济,成为历届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新上任的县长叫马睿,博士学历,还是个“海龟”,可谓年轻有为,意气风发,干劲十足。上任后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选一个得心应手的助理。
  • [新传说]有人站在塔顶上
    古塔顶上站着一个人!游人骚乱了,警察总动员了,连一群猴子也来凑热闹……三江市闹市区内有一风光绝妙的所在,乃是一座蜿蜒高耸的小山,叫小洪山。小洪山最高处有一座七层石塔,其塔尖为一个半人多高的铁铸尖顶,所以后人称其为铁塔。据记载,此塔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
  • [传闻轶事]天女散花
    走着瞧钱儿胡同住着一位叫全福的旗人,早年在八旗官学读过几年书。宣统爷下台后,家道败落,吃上了不招人待见的饭:给死人撒纸钱。全福有两手绝活:一是算纸钱,只要告诉他出殡的路线,他去走个来回,就能准确报出需要多少纸钱,从出主家门开始,一直撒到坟地
  • [幽默故事]听口号
    小涵是一家美发店的领班,为了提升店里的人气,每天要组织员工在店门口列队拍手,喊一些讨好顾客的口号。由于员工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,刚开始时,众目睽睽之下都羞于开口,可随着小涵的不断鼓励,口号是喊得越发响亮了。这天,小涵看到有个围观的男人听得入迷,便特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