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疾并不是性格的标致
3912
不断的失去然后无所畏惧
人有千差万别,有高矮肥瘦美丑之分,没有谁一定比谁高贵,水比谁低下。只要能够在自己生活的领域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用的“废人”,个人都可拥有完美的人生。
记一个残疾人“网络推广”的故事 短时间内,他叩开了网络世界,增加了家庭收入,也带来许多乐趣。“网络”是他刻苦钻研,勤奋好学摘取的第一个——希望之果。
他,就是彭洪伟,因为肯吃苦又善于变通,已懂得并熟练地掌握了网络推广和运用的法则,成为互联网一名优秀的推广人员。尤其值得称谓,他在工作之余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他不厌其烦,甚至于手把手地教会徘徊于网络或正步入网络的新手,笔者就是其中之一。
然而世事难料,一次偶然的事故,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
彭洪伟生长在重庆的农村,由于父母常年在乡镇企业上班,只有他和奶奶生活在一块,很小就学会做家务,奶奶疼爱他,父母夸奖他勤快懂事。从小学到初中毕业,洪伟仍旧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,父母仍旧在乡镇企业上班。
19岁那年,他从巴南区的一所技校毕业后,先是进了巴南区的一家国有企业,可是好景不长,他只在厂里做了一年,就遇上国有企业面临企业管理制度改革,下岗分流这些事情在厂里搞得人心涣散,彭洪伟毅然离职,从国企走了出来,开始了自己的打工之路。一连换了几次工作,正当他在新的岗位踌躇满志的时候,然而世事难料,也就是在这家公司,几乎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。
那是03年的6月2号,儿童节的第二天,当时公司停电,全厂员工都休息。他与公司一个试车人员一起开着需要试验的车子,就在反回途中,车子翻到了离公路几米深的地方,试车员被车身压住,洪伟却被抛出了几米远。当他从昏迷中醒来,发现他的下半身不能动弹了,用手去卡也没有疼的感觉,他已猜到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!没有想到的是,医生制定4个小时的手术,结果延长到8个多小时。后来父母告诉洪伟,他躲在手术台上差一点就醒不来了,因为手术中大脑突然严重缺氧,血液也不停的往外流,两台血液回收机回收的速度也没有血管流出的速度快。
为了不让父母伤心,洪伟表现得很坚强,没有在父母面前流过眼泪。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,像他这样,只有自己回家慢慢静养,慢慢的锻炼。那段时间是他经历的最为难熬的日子。刚开始的时候,他还是很乐观:相信会慢慢恢复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事与愿违,一个月过去了,两个月过去了、、、、、、,也没有什么好转的迹象。慢慢的就变得浮躁了,脾气也慢慢的开始变大了,经常拿父母出气。也想过一死了知,起码能给家里减轻很多负担,因为每个月都要一笔钱买药,而且当时父母为了能更好的照顾他,辞去了原来的工作,细心守护,看着洪伟,就是怕他干出什么傻事来。
虽然我只能以轮椅代步,但我有网络,有朋友可以倾诉,我不觉得孤单和苦闷了
痛苦中度过了几年光景,居委会主任牟永超时刻关心残疾人就业问题。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,也就是发生南方雪灾的时候,牟主任带着儿子牟长青去探望洪伟,关切地询问“你愿意学电脑吗?让长青跟你讲解一下”。其实学习电脑,是彭洪伟在车祸后一直想做的事情。当时他家里还没有电脑,是借用别人的笔记本,长青从一些互联网的基本知识讲起,然后把他以前写的一些“网络推广”的文章,叫他先看看,熟悉一下。不知不觉讲了几个小时,令彭洪伟感到有些茫然,不知所措,可能是一下子讲多了,网络知识,他还不能及时理解和吸收并消化。
过了几天,长青又带着他的几个朋友,带来了一本互联网基础知识运用方面的书。学习“网络推广”的基本方法就是从学习论坛推广开始,(包括文字帖、图片帖、视频帖等)只有把这些帖子的发帖方式弄清楚了,才能更好的完成以后的推广工作。从什么都不懂开始,到做兼职推广工作,彭洪伟的辛苦没有白费。起初他在一个网站是做农业观光旅游,主要用户群体就是小孩,通过网络推广宣传,组织一些本地的小朋友参加活动,把小朋友带到一些乡村游的地方,去采摘,种植,体验劳动创造价值观。
推广内容也就是论坛发帖推广。不过在这个网站,他只做了三个月,因为网站要做调整,需要暂停推广任务。
功夫不负苦心人,就在残奥会结束的时候,洪伟收到上海一个外企网站的通知,要他去面试,他又高兴又难过,高兴的是,能有外资网站看上他;难过的是,一个残疾人,怎么能去面试,何况又是在上海。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给公司发去了一封回复邮件,道出实情,没有想到,网站的一个主管及时联系了他,彼此畅谈了一下。然后决定录用,他做网站的兼职推广人员,并协助管理网站论坛。这个消息让洪伟高兴了好几天。
从最先的QQ群推广,论坛推广开始,到后来的SEO中的友情链接推广,网址导航站推广,这些都是他以前没有接触过的,在开始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难度,为了能寻找到更多的同类型网站,和他们互换链接,还是费了不少的口舌,在后来的网站导航站推广中,也得到了牟长青的帮助,他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导航站联系方式无私的给了洪伟。让他很快进入工作状态。
后来,长青出于兴趣和爱好,自己建了一个“站长导航”的工具网站,其目的也是方便互联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提高工作效率。在网站上线初期,洪伟也应邀成为推广团队中的一员,其实也是长青帮助他`进步的唯一有效的方法,从中发现不足的地方,给予指点。
为了能取得更好的推广效果,让更多的互联网工作人员了解这个工具网站,洪伟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,开始尝试着写网络推广经验和体会,诚然,经过他不断的努力,最终成为了“DONEWS”和”艾瑞“的专栏作者。几经周折,从一个无名小卒到今天小有收益,许多文章都相继被转载,尤其有一篇《中小网站如何能从“广告联盟”获取到更多的利益》三分钟就被百度谷歌收录了,很快就被几大网站推荐到了首页。
网络推广,别以为都像玩游戏那么开心,个中苦涩的滋味彭洪伟颇有感触 “其实在这一年“网络推广”的工作中,还是经历了不少的艰辛,有时候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工作,加班到深夜12点过都是有的。有时候为了能尽快把一些工具软件学会,到处去向网友请教。”
造化弄人,但彭洪伟没有屈服于命运。通过他自己的不断努力,不但是在物质生活给家里带来了很大改变。精神生活上也得到了满足。洪伟自己的性格也开朗了很多。主动的去与一些朋友接触,交谈。闲暇之余也和以前的朋友们一起聊聊天,这些都以前所没有的。网络,是网络使他绝处逢生。今天的他与过去一样上进、乐观和开朗,看着这一切,他的父母和亲朋都感到无比的欣慰。一路走来,他特别感谢那些:曾经帮助过他的,和正在帮助他的朋友,长辈们。
丰县残疾人陈家振艰苦创业故事 我宁愿一百次跌倒,一百一十次爬起来!只要能爬起来,就要有进无退。——张海迪
别人走一步,他要走两步;常人一步是70厘米,他只能迈40公分。本故事的主人公陈家振,就这样艰难地行走在人生崎岖坎坷的道路上。虽然他只有一米五的个子,走起路来歪歪斜斜,长相也不惊人,但他却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、江苏省劳动模范、全国星火科技二传手结缘,欣然走进了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《男子生活风采大全》,成为普天下亿万男儿学习的楷模。
身残已属可怜,心残更是可悲。
不抱怨,不等待,不乞求。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,去奋斗,去拚搏,去争取。
1962年3月,一个天昏地暗的夜晚。徐州地区西北部大沙河地带的一个乡村医院里,突然传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。经医生诊断,年仅3岁的陈家振因患脊髓灰质炎,一生要靠左腿走路了。
才三岁啊,将来怎么走路,怎么谋生呢?村子里那些身体健壮的人都谋生困难,甚至当乞丐去了。
学走路,是第一关。虽有一根拐杖支撑,但也“靠不住”。摇摇摆摆,跌跌撞撞;跌倒,爬起;再跌倒,再爬起,反反复复。头磕破了,鲜血直流,身子摔伤了,青一块紫一块。终于,他站了起来。
入学,又是一关。一个夏日的黄昏,父亲带了一个老师进来。他是村小学的教员,来调查陈家振能否上学。教员前后左右看了个遍,摇摇头说:象这样要读书实在没办法。话说完就逃也似的走了。
但陈家振经不住小朋友们上学的诱惑。有一天,他和一个邻居小朋友去学校玩。一位老师问他喜欢不喜欢读书,他说“喜欢”。老师临时在黑板上画了几个拼音字母给他念,老师教过一遍,他已全学会了。老师又加了10个字母,仍然一教就会。老师激动地说:“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奇才,不上学太可惜了。”于是主动给陈家振“跑”路子。
上学的日子终于来临了。他带着一颗兴奋的心,毅然决然拄着拐杖向学校挪去。
路边那异样的眼光,那不怀好意的叽叽喳喳,陈家振不屑一顾。
忍过春秋。忍过冬夏。小学念完了。中学毕业了。每个学期,他都是名列前茅。
1976年升学考试了,陈家振象等待过年的儿童一样,一天等过一天,好不容易等到公布成绩的日子。那是个清新的早晨,他坐在树杆上做梦。有位老师向他走来,微笑着说“陈家振,恭喜你考取了,在1300多个考生中,你的成绩是第一名。”这一夜,他高兴地没合眼,自己又能读书了。
开学了,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到校了,而这个学习的尖子生却没有接到通知,是不是学校疏忽了?陈家振硬是缠着父亲到学校问个究竟。到了学校,问主管人员,他们回答说:“这么多健康人都不能上学,哪还能录取一个废人呢?”
“废人”,多么让人寒心的字眼,小陈晕倒在地。回到家,他哭啊哭,整整哭了四天四夜。
找公理去!他找到母校的老师,老师找上找下;父母亲求爷爷告奶奶,然而,在那个年代,一切都是“无奈”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?问苍天,问大地,难道人世间就没有残疾人生存之路?
痛苦、悲伤、愤恨、呐喊。
陈家振不得不又一次接受了现实。
但是偌大一个男子汉,怎么好意思吃父母亲的“本”呢!
找工作?哎呀,好胳膊好腿的,我们还安排不了,怎么照顾你?组织、学校、商店……几乎都这么说。
在梁寨镇这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,竞容不下他这艘“破船”。
碰壁。吃闭门羹。层层折磨后,陈家振的热情冷却了,抱负退缩了。他再次哭了。难道世界上人还分多少类吗?残疾人就不是人么?理朝谁讲,苦朝谁诉?社会就是这么的无情,事实就是这样的残酷,人间就是这样的冷漠。
在走投无路,到处碰壁的情况下,他想到过轻生。但毕竟受过多年教育,他知道父母为他付出的太多、太多,他知道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。一个最优秀成绩的学生因为残疾而失学,对陈家振来说,打击真是太大了,直到现在,一提起这件事,他还会失声痛苦……
奥斯特洛夫斯基,吴运铎,张海迪……他们虽然身有残疾,却自强不息,顽强拚搏,奋力进取,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奉献了自己的汗水、心血和智慧,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,不仅自立于社会,而且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。他们的共同经验是:要自立,自信,自强,自爱。
路在人志,事在人为。正视现实,积极向上,无论多么困难,路仍在自己的脚下,重要的是自己去拚搏、去奋斗、去创造。
毫不气馁地,扣开一个个陌生的门,欣赏一张张色彩不同的脸,推销一个真实的自我……
1977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陈家振被公社(相当于现在的乡镇)推荐到兽医站工作。
一个古老的传说到此收笔,一个崭新的生活由此开始。
生活就象一片原野,它需要我们用双手去艰苦地开垦。命运象一只小船,它需要我们用意志去驾驶。
曾经被社会当作包袱抛来抛去的陈家振,深知这份工作的来之不易,他感谢组织的厚爱,感谢家乡父老的帮助,此恩此德,无以回报,只有尽心尽力当一名好兽医。
一名好兽医,要有很好的理论功底。上任初时,陈家振到处买不到兽医书籍,心急火燎一般。当听说某乡有个老兽医家存藏书,他一次次拄着拐杖,步行三十里多路,前去讨教,求书。
无情未必真君子。老兽医被陈家振那根拐杖感动了,将自己最珍惜的四本兽医书《家畜解剖生理学》、《家畜病理学》、《兽医药理学》、《家畜内科学》借给他。
读书人最理解爱书人的心情。陈家振不好意思拖延还书时间,硬是利用八个月的“三余”时间,将四本书从头到尾抄写一遍,总字数达250万。夏天,蚊蝇咬得他浑身都是疙瘩;冬天,残缺的腿冻得青一块紫一块;没钱买日记本,他就买白纸裁开自己装订。
为了购书,陈家振从不放过每一次外出机会,办完事,他就挨书店跑。平时,他还给在外地工作的亲戚,朋友,旧日老师,同学写信,请求邮购兽医方面书籍。就这样,他省吃俭用,通过各种途径,投资50000多元,购置了畜牧兽医各类专业技术资料20000多册,成为全省第一个数量最多,门类最全的个人畜牧兽医科技资料室。
有了理论知识,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。陈家振虽不是直接从事兽医临床工作的,但他主动为门诊兽医当助手,帮助记病例、灌药、打针。为了掌握药理学知识,他到医院、卫生室,广泛搜集药品包装盒上的商标200多种,反复默背,熟记药品名称、作用、剂量和使用方法,做到了准确无误,对答如流。
一名好兽医,还要不怕苦、脏、累,不怕受委曲。对一个身残体弱者,做好这项工作就更难了。梁寨镇有近4万人,住户分散,方圆十多公里,乡间小路坎坷不平。遇到雨雪天,道路更是泥泞难行。但陈家振从不叫苦喊累。从医三十多年,他始终抱定为畜户服务的宗旨,坚持随叫随到,有求必应。
一个下着毛毛雨的夜晚,红暗楼村有头牛患了流感,畜主敲响了陈家振的门。天黑,夜冷,风大,路滑。陈家振不顾家人的劝阻,拖着一条病腿,拄着拐杖步行五余里,到了畜主家中,没来得及喘口气,就干了起来,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,终于使病牛转危为安。
1983年,陈家振承接了全县养鸡重点户现状调查的调研任务。当时,养鸡还是一个新兴行业,搞科研情报调研他也是第一次,他先后10多次骑自行车深入全县25个乡镇调查材料,掌握数据,行程达2000多公里,向有关院校,研究单位的十几位专家、教授、学者请教或写信求援,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。
经过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,陈家振的专业技术有了明显提高。他不仅能治疗畜禽的常见病,多发病,而且还能施行大、中家畜的剖腹、骨折整腹等外科手术,独立处理一些危重病例。有一段时间,许多村子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母猪产后瘫痪的现象。他骑着自行车,深入70多个病猪户,逐头统计发病时间,临床症状和饲养管理情况,经过近半年的努力,终于查找出真正病因,然后对症下药,施以有效的治疗方法,填补了该病治疗史上的空白。此项成果分别荣获省农林厅和县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,研究论文也被两家杂志刊用。
1980年,经省农林厅统一考核,陈家振以优异成绩被录用为农民技术员。1990年以全市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人事部门聘为专业技术干部。2001年被晋升为高级畜牧师。2004年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过程中,他又以全县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再次被录用为农业技术干部。
世界需要热心肠,让我们各自奉献一颗爱心,温暖社会。也许你的奉献是微薄的,但却是真诚的。
随着社会改革开放,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,奉献与索取的砝码发生质的裂变。但陈家振却认为:如果一切为了钱,一个人就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从1982年开始,梁寨镇作为徐州市的畜牧科研基地,上报下达了一个又一个科研课题,这些课题又大部分是由陈家振负责。搞科研是一个又苦又累,既严肃又认真的事情,与“报酬”不搭界。但他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,对每一个任务都是尽心尽力,兢兢业业,从不打折扣,不讲价钱。10余年来,他或依自行车代步,或依“杖”代步,深入全镇56个村,7万余户次,行程一万多公里,写出各种汇报,论文总字数达700多万字,累计耗时9000多小时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家振的名声也越来越大。很多人劝他搞承包,趁机会发点财。
说句良心话,陈家振也会“比”,也想发家致富。但他觉得,看你怎么个比法。人生的价值能用商品的价值来类比吗?常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。精神是啥?就是有高尚的追求。虽然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钱,但绝不能为钱而活着。如果一个人把钱看得太重了,那人本身就不值钱了;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,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了。
正是因为胸装“奉献”的宗旨,陈家振从没把心思放到如何赚钱赢利上。而是积极辅导,帮助畜户共同致富:多年来,他共接受养畜户技术咨询6万余人次,免费赠送畜牧兽医科技资料2000多册,代购各种科技资料2200多册,借阅技术资料3万多册次,使数百个养畜户脱掉穷帽子,奔上富裕路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。
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,在于对社会需要的追求和探索。
丰县是全国闻名的养羊大县,但由于该地区处于黄淮海农区腹地,人均只有1.4亩土地,没有放牧场所,养羊只能利用田间的杂草、秸秆、树叶,处在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格局,规模养羊一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,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结。
为了探索规模养羊的路子,全县先后创办了十几家羊场,均因饲草问题不能解决而以失败告终。陈家振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吃饭无味,睡觉不香。
1998年春天,他在查阅“饲料生产学”一书时,发现了牧草种植的相关内容。“牧区能够种草养畜,农区同样能行”,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他上北京,下兰州,找到了专家学者,学到了知识,带回了多花黑麦草和美洲狼尾草种。种子是有了,但由谁来种却成了难题。“祖祖辈辈只听说过除草的,哪有种草的” ?一提起种草,老乡们谁听谁摇头。他急了,“种出效益是你们的,亏了由我赔”,在他的宣传鼓动下,梁寨镇一下子冒出了五个种草户。
苦尽甘来,春花秋果,一年的实践五户都取得了好效益。包海忠种草6亩,养羊96只,收入2万多元;陈家胜种草10亩,育肥羔羊90只,收入近万元;滕井松种草5亩,养鱼10万尾,收入1.6万元。种草养畜也从荒唐可笑的困境中走上了她应有的舞台。面对丰收的喜悦,他笑了,笑得那么开心,笑得那么甜蜜……。
种草养畜在梁寨镇取得了成功,消息象长了翅膀的小鸟飞向四面八方。成功面前,陈家振心思更重了,想的也更多了,“农区比牧区的条件优越的多,要使种草养畜成长为一个大产业,就必须选择产量高、品质好的牧草品种。”
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,他联合五兄弟承包了农户100亩土地,挂牌成立了“徐州市牧草良种繁育基地”。
基地运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试验研究,他把30多个牧草品种按科研的要求划成近60个小区,进行植物学和适应性观察,并测定其鲜产量、干草量和营养价值。在试验种植的日日夜夜里,他像着了迷似的,整天守在试验田内,对播种时间、出苗时间、分蘖时间、生长高度、刈割时间、刈割高度、留荐高度、追肥时间、土壤墒情等进行了逐项记录,积累了近万个数据,并进行了生物学统计分析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年多的艰苦探索,使他摸清了各种牧草的生长规律,筛选了近十个产量高、品质好的优良品种面向社会推广。为了验证种草养畜的效果,他将生产的牧草首先在自己创办的“丰县合作种羊场”应用,开始破解草食畜禽规模饲养的难题。
牧草产量高,营养高,适口性好,羊群采食好,长膘快,生长快,羊群一下子扩大到600只,成为全县第一个成功的规模羊场。
为了保证牧草的高产、稳定和均衡供应,他又开始了轮作、间作、套种、混播的研究,通过科学种植,使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优势互补,耐寒性和耐热性牧草相得益彰。
五年来,前来牧草基地参观的达2万人次,每次他都挤出时间细心讲解。全国有3000多人来函来电向他询问种草养畜知识,他全部进行了认真答复。为了牧草产业,他冬不避严寒,夏不避酷暑,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技术普及文章,其中《牧草轮作、间作、套种、混播模式》一文先后被全国40多种报刊转载。
为了迅速使种草养畜技术被广大农民所掌握,他开始对自己种草养畜的经验进行总结,着手编写《农区种草养畜实用技术》一书。白天工作忙,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。酷热难耐,汗水滴在稿纸上,他用湿毛巾擦干,又开始写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半年的努力,16万字的书稿脱稿了,立即被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列入重点书目,付印后迅速成为种草养畜方面的畅销书。
养活自己是基础,奉献社会是天职。畜牧科技致富乡里,蓝天碧野书写春秋。
山羊饲养业是一项投资少周转快,风险小,效益稳的农村传统养殖项目,但由于管理粗放,品种低劣,效益不高,处于徘徊的状态。作为一个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人员,反反复复通过会议、讲座、印发宣传资料、下达任务指标等形式推广科学养羊新技术,可群众总是不买帐,“你们空对空的说,我们看不见,摸不着,听不懂,学不会,有本事你们干干让我们看看!”
一句话提醒了陈家振:我们传播的技术都是抄来的,顶不顶用连自己都说不清,群众怎么能接受?要让农民服气,就要打破空对空的模式,干给农民看,领着农民干,使农民看有样板,学有标准,做有模式。
说干就干。1998年,陈家振联合五兄弟以股份合作的方式,筹资20万元,承包了一个废弃的院落和40间圈舍,牵头成立了“丰县合作种羊场”,专业从事波尔山羊的饲养、繁育、改良、运销和技术推广。陈家振有一句名言,这就是“要农民干的,自己先干,农民能干了,就让给农民干,自己干农民办不好,也办不了事”。在他的带动下,人工授精、程序免疫、配合饲料、快速育肥、高密度繁殖、胚胎移植等科学养羊技术首先在“丰县合作种羊场”试验示范,然后推广至全镇、全县乃至黄淮海流域。
八年的耕耘,八年的收获。八年来,他亲手繁殖了纯种波尔山羊3000多只,波尔山羊杂交羊近千只,开展波尔山羊改良近80多万只,外销波尔山羊杂交羊3万多只,徐淮白山羊1万多只,参与和主持了部、省、市、县20多个科研课题,出版了3本专着,发表了16篇专业论文,20多篇科普文章,荣获了7项科技成果奖。在本场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,有力促进了全县养羊业的发展,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由于他贡献突出,199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,2001年被授予“江苏省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,2000—2002年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农产业带头人,2003年被国际金鹰集团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光荣称号,2005年被授予江苏省“创业之星”光荣称号。
进入丰县大地,到处是羊声鼎沸,羊市如潮,羊馆火暴,羊群如云,男女老少赶羊群,奔富路的景象,陈家振就是其中的领头羊和带路人。目前,他正筹划着建设省级残疾人扶贫培训示范基地,琢磨着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之策……
残疾人自强创业明星李金其的故事 “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。在我看来,不逃避现实,勇于承担责任,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。”40岁的东北汉子李金其,用艰难创业的奋斗过程诠释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。
幼年的李金其饱尝苦难。3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使他几乎完全瘫痪,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治疗与锻炼,让他再次站了起来,但右腿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。学校里同龄人的嘲弄与冷落,一度使年幼的李金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。“我甚至不敢与健全人的眼光对视,连上下学都专挑人少的小路走。”
中学班主任一句“知识可以改变命运”像一把神奇的钥匙,开启了李金其紧闭的心门,使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。他凭借惊人的毅力,先后获得学士、硕士学位,如今管理着数家企业的李金其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。
“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,到处都是暗流险滩,但我从不畏惧困难,因为每个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。”谈到创业历程,李金其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。1997年,他所在的国有化工厂倒闭,而立之年的李金其下岗了。肩负着家庭生活压力的他没有自怨自艾,自筹资金创立了黑龙江鑫盛化工有限公司,开始了第一次创业。
根据对化工行业的了解,李金其将企业生产方向锁定在聚氨酯材料上。这种材料具有绝热保温的特性,被广泛应用于新型建筑及热力管线等领域。
创业之初,李金其对聚氨酯的生产工艺并没有完全掌握。为了解决技术难题,他拖着病腿四处查阅资料、请教专家;为了测试产品耐寒性,他严冬时节带队北上黑河、海拉尔、根河等地,在冰天雪地中做试验,一呆就是几个月。
通过对野外试验数据的分析,李金其掌握了聚氨酯低温发泡的属性,使得聚氨酯的应用领域得以扩宽。这一发现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,企业也逐渐获得回报。目前,李金其在哈尔滨、上海、佳木斯等地经营着几家大型化工企业,最早创立的鑫盛化工从年产值几百万元发展到年产值几千万元。
李金其成功了。但常常忘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的李金其,从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,他将帮助他们走上独立自强道路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他在佳木斯的贫困地区捐建小学,为宁夏农村的一户残疾人家庭翻盖新房并送去彩电和冰箱,资助许多残疾人大学生完成学业。从2003年起,他每年为30多位贫困残疾人订阅报刊。10年来,他逢年过节都去看望邻居贫困老人,为他们购买年货。2007年底,李金其被评为全国首届肢残人“自强创业之星”。
“我从不认为自己肢体残疾就可以回避责任,恰恰相反,自己的生命若对更多的生命担负起责任,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而美丽的。”李金其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