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稹《闻乐天授江州司马》

1625



残灯无焰影幢幢,此夕闻君谪九江。

垂死病中惊坐起,暗风吹雨入寒窗。

注释

⑴江州:今江西省九江市。

⑵幢幢(chuáng):灯影昏暗摇曳之状。

译文

残灯已没有火焰,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,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。

在垂死的重病中,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。

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, 分外寒冷。

赏析

元稹和 有很深的 。公元810年(元和五年),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,同宦官刘士元冲突,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,后来又改授通州(州治在今四川达县)司马。公元815年(元和十年),白居易上书,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,结果得罪权贵,被贬为江州司马。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。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,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,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。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,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,感情浓郁而深厚。

元稹贬谪他乡,又身患重病,心境本来就不佳。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,内心更是极度震惊,万般怨苦,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。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,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。于是,看到“灯”,觉得是失去光焰的“残灯”;连灯的阴影,也变成了“幢幢”──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。“风”,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,而今却成了“暗风”。“窗”,本来无所谓寒热的,而今也成了“寒窗”。只因有了情的移入,情的照射,情的渗透,连风、雨、灯、窗都变得又“残”又“暗”又“寒”了。“残灯无焰影幢幢”、“暗风吹雨入寒窗”两句,既是景语,又是情语,是以哀景抒哀情,情与景融会一体、“妙合无垠”。

诗中“垂死病中惊坐起”一语,是传神之笔。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:“枕上忽惊起,颠倒着衣裳”,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、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,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,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,十分传神。元稹此句也是如此。其中的“惊”,写出了“情”──当时震惊的感情;其中的“坐起”,则写出了“状”──当时震惊的模样。如果只写“情”不写“状”,不是“惊坐起”而是“吃一惊”,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。而“惊坐起”三字,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。再加上“垂死病中”,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,使 也更加传神。既曰“垂死病中”,那么,“坐起”自然是很困难的。然而,作者却惊得“坐起”了,这样表明:震惊之巨,无异针刺;休戚相关,感同身受。元、白二人友谊之深,于此清晰可见。

按照常规,在“垂死病中惊坐起”这句诗后,大概要来一句实写,表现“惊”的具体内涵。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 :“暗雨吹风入寒窗”。这样,“惊”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,成为深藏不露、含蓄不尽的了。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,是愤懑,还是悲痛,全都没有说破,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、想象和玩味了。

元稹这首诗所写的,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,这无疑是一个“有包孕的片刻”,也就是说,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 涌上心头的片刻,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。作者写了这个“惊”的片刻而又对“惊”的内蕴不予点破,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,情深意浓,诗味隽永,耐人咀嚼。

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,白居易读了非常 。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:“此句 尚不可闻,况仆心哉!至今每吟,犹恻恻耳。”(《与微之书》)是的,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、形神俱肖、含蓄不尽、富有包孕的好诗,它是有很强的艺术 的。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,何况当事人白居易。

话题评论:

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
未登录

相关推荐:

  • [传闻逸事]明争暗斗
   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,一直没有册立皇后。为了争夺后宫尊位,司马炎的妃子们老是在明争暗斗。皇帝表面上不动声色,暗地里却时时在留心观察,看谁适合当皇后。终于有一天
  • 中国古代24孝故事⒃——闻雷泣墓
    魏晋时代的王裒,字伟元,晋城阳营(今山东昌乐县的阳郡)人。他身长八尺四寸,容貌绝异,博学多能,德操高尚,言行必遵礼法,侍奉亲人至孝。www.gushibai
  • 在军登城楼
    《在军登城楼》骆宾王城上风威冷,江中水气寒。戎衣何日定,歌舞入长安。骆宾王诗鉴赏弘道元年(683),唐高宗去世,武则天把持朝政,废中宗(李哲)为庐陵王,立相
  • 关于友谊的格言
    1、君子拙于不知己,而信于知己。——司马迁2、在无利害观念之外,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。——莫罗阿3、结交非贤者,难免生爱憎。——孟郊4、善人同处,则
  • 伤感爱情诗句
    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.-元稹《其四》君若扬路尘,妾若浊水泥,浮沈各异势,会合何时谐?-曹植《》凄凉别後两应同,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.-纳兰性德《》还
  • [阿P幽默]阿P之如何成为代言人
    阿P是个小白领,虽然一个月工资还过的去,但家里的经济大权一直是妻子小兰把持着,一个月能放在阿P包里的那是少之又少。这不,阿P这两天钱花的快,包里又没剩几个钢镚了。这俗话说的好啊,人倒霉时喝凉水也塞牙呀。这不,阿P在路上边走边想着怎么去搞点零
  • [海外故事]不能自杀的人
    阿拉力再也不想活了,满脑子都是自杀的念头。临死之前,他准备打扫一下房屋的卫生,于是拿起抹布擦柜子,突然,他发现柜子的夹板间竟然有500块钱,一愣神,他想起这个柜子是自己的老板扔的,那天老板的太太刚死,老板就把太太用过的柜子连同其他遗物一起丢到了垃圾堆,阿拉
  • [幽默故事]聪明的小孩
    昨天,警察阿姨来我们幼儿园上幼儿安全教育课,她问小朋友:“如果坏人要抓小朋友,小朋友要怎么办?”小朋友都很聪明,说:“要喊救命。”然后警察阿姨又问小朋友:“要喊几次?”有人说3次,有人说10次,有人说100次,还有人说32次……后来警察阿姨
  • [幽默故事]效率太低
    李小娟在婚姻办事处工作,负责办理离婚手续。可她抱着“劝合不劝散”的观念,总是苦口婆心,劝过男的又劝女的。这样一来,她一天接待不了几对夫妻。不了解内情的人,还以为她在磨洋工,给领导打了个小报告。小娟听了心里很难过。这天上班前,李小娟特意跑到镜子前
  • [新传说]老万怒了
    农民老万到城里打官司,找了一家小旅社落脚,他进去的时候,房间里已经有了一个房客,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,自我介绍说他叫李文生,是省城一家工厂过来催货款的业务员。两人熟了后,李文生问老万:“大叔,你进城做啥事呀?”老万昂昂头说:“打官司。”李文生很好
  • [新传说]被开除以后
    顺达公司的王总一上班,就从助理那里得知,一个叫张小静的员工昨晚骑车出了车祸,现在还在医院抢救。王总为了暖人心,便吩咐助理,买点东西,代表公司去医院看望一下。助理从医院回来后,告诉王总:“张小静醒来了,但人还很虚弱。肇事车主和交警都在,交警调查清楚了
  • [新传说]宝马挡道
    水鸣村有个后生,叫阿牛,他买了辆载人机动三轮摩托,每天到附近的县城搭客。最近附近清水河边又集资修了条去县城的新机耕道,虽说不宽敞,可比老路要近上十几公里。这天大早,阿牛就开着三轮车往新路上赶。来到清水河边,阿牛一时间愣住了:一辆白色的宝马停在路上,把这
  • [幽默故事]想自杀的傻子
    傻子胡海穷得连饭都吃不饱,饿得发慌了就不想活,于是去村外的河边跳河自杀,他还没来到村外的河边,就有人喊道:“胡海,昨天晚上电视里播了,城里有家点心店今天要举行什么吃点心大赛,好多好吃的东西随你吃,吃得多的还有奖金呢,一千块。”胡海一听,乐了,要知道,他
  • [我的故事]家有聚宝盆
    最近,局里刮起了一阵斗蟋蟀的风气,身边的领导、同事一下班就聚在一起斗蟋蟀,局长大人更是乐此不疲,在他的号召下,已经举办了好几次斗蟋蟀大赛了。不过,听说局长一直搞不到一只厉害的蟋蟀,已经找了很久了,我便寻思着去弄几只蟋蟀来送给局长,好好表现一番。
  • [民间故事]“三句话不离老本行”的幽默故事由来
    有一个县令,夜晚坐轿巡街,忽见迎面有个黑影一闪,穿入街旁一条小巷里。县令疑是坏人,便命停轿,叫差役入巷搜索。差役从巷里搜出一人,带到县令轿前。那人是一个郎中,深夜出诊,遇上县令轿子,便打算绕道而行。县令问郎中:“你是什么人?”郎中为了能
  • [新传说]钉子树
    PART.1救下钉子树安县虽是个小城,可遍地都是培育盆景的好材料。每天,都会有不少盆景商人和艺术家慕名而来,寻找上等的盆景原株,谢素素也是其中之一。谢素素开了一家盆景培植公司,生意蒸蒸日上。她自己本身也是个技艺高超的盆景艺术家,最近,她想精心创作一
  • [情节聚焦]五彩缤纷的连衣裙
    小王大学毕业,正急着找工作,有一天,他接到了姨妈的电话:“你马上来我家一趟,快点!”一句话没有说完就挂了。小王的姨妈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,很忙。什么事呢,这么急?小王就回打姨妈的手机,姨妈却关机了,没有办法,他就急匆匆地赶到姨妈家。姨妈不在家,小保姆
  • [幽默故事]太不像话了
    小盛最近发现自己开始脱发,而且光秃后脑勺。这下可好,前面“郁郁葱葱”,后面是“不毛之地”。幸好年轻人脑子活络,小盛灵机一动,便将发型由“偏分式”改成了“后背式”。还甭说,这一改反倒有了点乐队指挥的风采,再加上他在音乐上还真有点水平,大家都改口叫他“指挥
  • [幽默故事]傻女婿之火龙衫
    这年冬天,来的比往年都要早,而且天气也特别的寒冷。这天中午,傻女婿要赶着去丈人家吃午饭,由于傻女婿平时游手好闲,家里穷得叮当响,没有钱坐车子去,他只好跑着步来到了丈人家。看到满头大汗的三女婿来了,大女婿和二女婿准备嘲笑他一番。大女婿说:“看着你身上
  • [民间故事]三捞竹简书
    捞书救人战国时期,光渔村有个叫黑泥鳅的小伙子,水性极佳,能在水里游,泥里爬。因为他皮肤黝黑,身子光溜,所以大家都叫他黑泥鳅。这天,黑泥鳅和一位朋友张之景在河边闲聊。这时,走过一个穿着华丽的人,捧着竹简书边走边读,身后还跟着一个随从。突然,读书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