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三宝:单车、土豆、N字班
3108
自行车也堵车
清华之大,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。行于清华可谓难矣。清华人是很“富”的——“有房有车,房是两室一厅八张床,车是后轮驱动指哪去哪自行车。”
没错,清华人除了住集体宿舍,还人手一辆自行车(除了某些拥有“车奴”的女生)。所以,随处可见清华大大小小的停车棚、停车室、停车线,而那里密密麻麻全是车。没来清华前,谁也不会相信10米宽的双向马路会堵车,堵的还是自行车!
每次课间的那十几分钟是堵车的旺季,六教的两个出口、五教与三教之间的路段、一教的出口都会堵得满满的。清华人的自行车通常没有车铃铛,所以听不到诸如公路上堵车时的高低起伏的喇叭声,这里常常可以听到是新生的惊呼:天哪,自行车也堵车!也可以听到老生无奈地叹息,更有人在此时搜寻着美女。
车多了,“车祸”也多。从六教到紫荆(食堂)的那段路,据某老师分析,其危险系数远比在核电站工作要大。那里不但每分钟有上百辆自行车通过,而且路段中充斥着各种路障,还有些路过的汽车和徒步者。
在这样的混乱中,来来回回你拥我挤,清华人练就了一套套绝技:点杀、侧拐、漂移、静定、瞬时加速、瞬间跳车等等。以致“车祸率”不高,受伤率极低。每每有些学长幻想着要和学妹擦出些火花,无奈学妹车技不赖,屡屡不能得手。
虽如此,事故还是常有发生,比如我吧,经历“车祸”怕有10场了,未受过一次伤。最危险的一次是,两人因为打着雨伞无法刹车,加上高速转弯,于是正直撞上,淡定的是在碰前0.1秒两人齐齐跳下了车,最后冷冷地看着两辆车撞在了一起。
即便是这样,我俩也不生气,只微微一笑,互相说一声对不起,扶起自行车就匆匆赶路了。这也是清华的传统,一开始还为此感到莫名其妙。比如一次,我撞到了一位学姐的车,紧张得一时不知说啥才好,倒是学姐立马说:“对不起对不起。”搞得我一头雾水。自此以后,无论是我撞别人还是别人撞我,我都连声道歉。奇怪的是,其他人也一样。
有时候就表现得更淡定了,车撞上了,两人不但不生气而且还相视傻笑,仿佛是做了一件好玩的事——原本不熟悉的两个人,在钢铁擦出火花的一刹那,相视一笑,像老朋友彼此间搞了些幽默那样,毫不以为那是一次“祸”。
关于单车,清华早有传言,“同学们注意看,马路上骑自行车的,车越烂,年级越高;车越新,年级越低;骑飞鸽的一般是本科生,骑老牛牌的很可能是教授!”此言不假,一般听到后面“吱吱嘎嘎”一阵响,通常是学长到了,赶紧让路,怕车子失控发生追尾。现如今,我的车也吱嘎吱嘎了,我也成了大四的人了。
车多了,盗车的贼也就多了。与某些兄弟院校的锁校政策不同,清华大开校门同时天天做安全教育。所谓“人人一辆车,车车一把锁;人车能合一,人离车定锁”。人离开车哪怕一分钟,也要锁上车。许多清华人在几百几千次实战之后练就了一身绝技,一辆飞速前进的车,从减速到停下、到归入车位、到上好锁,只要五秒便可搞定,看得路人一愣一愣的。
为防止丢车,传出很多趣事。甲同学买300块的车20块的锁,刚骑一天被盗;第二次买车,发狠心买了三把锁,锁好离开留下纸条“看你怎么偷!”下课出去一看车完好、锁多了一把,纸条上有了回复:“看你怎么开!”某乙君害怕丢车,于是买辆50块的二手车,并买100块的锁,他坚信这样万无一失。结果回头一看,车好好在那儿,锁被偷了!
去了土豆还吃啥
每天三次,清华人都要重复三个问题:
“同学,今天去哪个食堂吃饭?”
“同学,今天去几层?”
“同学,今天吃啥?”
清华食堂是很多的,每个食堂的楼层也是不少的,可偏偏我们还是在为吃发愁。清华人发愁,倒不是因为清华人挑剔,更不是因为这里菜多太了以致于不知吃啥而斟酌、而难以取舍、而苦恼。相反,是菜太少了。
同志,你木有听错!食堂是多、菜品是不少,可吃起来都一个味!湘菜的辣子和京菜一样甜,鲁菜的味道和川菜一样咸。更有甚者,去年学生节,某君一句“要是清华食堂把土豆去掉,我们还吃啥呀!”彻底亮了。话说食堂里的土豆比孙猴子还多变,煮的、蒸的、炸的、闷的、小炒的、火锅的、红烧的,切块的、拉丝的、片状的、长条的、切瓣的、捣成泥的……它几乎占据了清华食堂的半壁江山!把这位大股东去掉,不得一半人饿肚子?
清华同学在吃上有个喜好——好新。从铁板到麻辣烫、到香锅、到名厨进清华、到木桶饭……场场爆满,远比各国元首来访引人注目。为等到新菜,我们需要提前一小时甚至两小时来排队,并不惜将排成的队伍围着偌大的食堂转几圈。那架势绝对比考前去图书馆自习占座要激烈。
清华人吃饭喜请客,尤其是夏天,一盘西瓜细细切好,一桌四人共享。切细了的西瓜,不但不会脏了人的脸颊,而且可以显出知识分子吃东西的优雅来。轻轻地咬一口又咬一口,仿佛吃人参果,吃罢,口留余香回味无穷。
冬天,大家喜欢请饮料。谁迟到了,谁得罪人了,谁欠谁的人情了(比如参考作业之类的),一杯饮料是通常被要求请的。小小的餐桌,便多了些觥筹交错的影子。
清华人吃饭喜排队。一则是因为厨师会拒绝为插队者打饭,二则是清华人即便有谦虚忍让的美德,但面对一个插队的大男人,鄙视的眼神还是会毫不吝啬地投射过去的,有时甚至还会坚决而善意地提醒那人——“同学,你站错队了吧!”
清华人吃饭还好成群结队。吃饭的时间是讨论工作生活的好时间,求是学会(清华学生社团)在紫荆(食堂)三层、万人(食堂)二层有专门位置,可供会员乘吃饭之际各抒己见。紫荆四层、桃李地下(食堂)等常常是各协会、小组开小型吃饭会议的地点。一般而言,一个桌子相对而坐两人,如果是一男一女,那么他们不是现在的情侣便是未来的情侣。所以这种情况下,懂事的清华人绝不会打剩下的那两个座位的主意。若不是情侣,他们一般是被迫无奈、或者是讨论中的同班同学,但是一般他们会坐对角。
你几字班的
百年校庆时,清华的“×字班”文化被很多媒体提到。清华以入学年份尾数排辈,2011年入学就称为“一字班”,2001年、1991年、1981年……都被称为“一字班”。
自打进清华的那一天,我们便有了“八字班”的名号。当年,学长打着“清华八字班”的旗号在火车站迎接新生,“欢迎八字班新生”的标语挂满了清华大街小巷和食堂门口。去年,我们打着“清华蛋字班”的旗号到火车站迎接清华“‘蛋字班’小孩,也将欢迎蛋字班新生”的标语挂满了清华大街小巷和食堂门口……
“×字班”文化在清华氛围浓厚的体现之一在于:清华人初次相见,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别的,而是“你几字班的?”这也是清华的“黑话”、“接头暗号”。据说一次有一歹徒想混入清华,一学长问:“你几字班的?”那人莫名其妙,于是立马被识破。避免了一次灾祸。
其实,知道“×班字”,在清华就算是知道了他的底细,不管他能力如何,学长便有了“指挥”他的权力。动不动就喊一声“小孩”,“小孩,你哪里的?”“小孩,你贴贴海报?”时时刻刻提醒他们“注意咯!小子,再能我也是你的学长,在我面前你放老实点!”
即便是远在美国、英国、法国,留学的校友聚在一起,最重要的介绍仍是班字,有了班字,啥都好办;该听谁的,谁该请客,谁来联络大家,谁是小辈走卒,就一清二楚了。办起事来绝不会乱了套子。